中国高等教育学会
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,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。学会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、凝聚力最强、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。经过40多年的接续奋斗,学会现已发展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高校和高教工作者的桥梁纽带,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成 果推广的重要阵地,专家学者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各界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,服务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。近年来,学会获得民政部“全国先进社会组织”、中国科协“特色创新学会”等荣誉称号。
目前,学会有70多个分支机构,单位会员1700余家。学会按照《章程》开展各项工作,主要业务有:理论研究、学术交流、专业培训、展览展示、国际合作、咨询服务、书刊编辑、行业标准研制和行业监测等,并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。
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 1983 年 5 月,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。学会是我国高等教育领 域成立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、凝聚力最强、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。经过 40 多年的接续奋斗,学 会现已发展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高校和高教工作者的桥梁纽带,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成果推广的重要阵地, 专家学者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各界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,服务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。近年来,学 会获得民政部“全国先进社会组织”、中国科协“特色创新学会”等荣誉称号。
目前,学会现有 71 个分支机构,1700 余个单位会员。学会按照《章程》开展各项工作,主要业务有:理 论研究、学术交流、专业培训、展览展示、国际合作、咨询服务、书刊编辑、行业标准研制和行业监测等,并 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。
为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质量,交流高校办学治校经验,展示理论研究最新成果,扩大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 作,学会自 2001 年起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。现已成功举办 23 届,吸引来自美国、俄罗斯、德国、英国、 法国、日本、巴基斯坦等国家和 OECD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,围绕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 高等教育重大话题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合作。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已成为学术思想的重要策源地,国内外专 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聚集地,青年才俊成长成才的新园地,自 2020 年起,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项目和中 国科协的重大学术会议指南。
北京理工大学
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 1940 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,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 与研究的专门机构。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,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,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教育家徐特立,无 产阶级革命家、无线电专家、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。1949 年,学校迁入北京;1952 年,定 名为北京工业学院,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;1988 年,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。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 第一所理工科大学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,首批进入国家“211 工程”和“985 工程”, 首批进入“世界一流大学”建设高校 A 类行列,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。
学校建筑总面积超 300 万平方米。设有 22 个专业学院、7 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 8 个新型教 研机构,设有 29 个基层党委、2 个党总支、1 个直属党支部。
建校 84 年来,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、共命运,走出了一条德 育为首、红专并举的“红色育人路”,一条矢志国防、强国铸器的“强军报国路”,一条开放包容、追求卓越的 “创新发展路”。“延安根、军工魂”的红色基因,“德以明理、学以精工”的校训,“团结、勤奋、求实、创新” 的校风,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“实事求是、不自以为是”的学风,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。 在 30 余万名毕业生中,有李鹏、曾庆红、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,有 140 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, 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、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 80 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、 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。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,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 高空探测火箭、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“第一”,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 作为,为科技创新、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近年来,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,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,持续加快推进“双 一流”建设,精心培育一流人才,赤诚创造一流贡献,奋力建设一流大学,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,获评“全 国文明校园”,办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迈入高质量发展“新阶段”,稳居“双一流”高校第一方阵前列,进 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。